收藏本站我国皮兔、肉兔营养研究进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账号登陆 【注册】 找回密码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查看: 229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我国皮兔、肉兔营养研究进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9 23:10:01 | 只看该作者

我国皮兔、肉兔营养研究进展

我国家兔的营养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着重于家兔常用饲料营养成分、安哥拉兔曰粮营养需要量的研究,对指导当时蓬勃发展的长毛兔饲养实践有重大意义。进人90年代后营养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肉兔、皮兔,特别是近年来皮用兔(獭兔)的营养需要量的研究。笔者现就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1 能量需要
      1. 1 繁殖母兔不同繁殖阶段和不同繁殖方式的母兔对能量的需求量不同。在常规条件下,较低的能量即能满足繁殖母兔的妊娠需要。李宏、任莉等(1992)试验比较了9.62MJ/kg(2 300kcal/kg)、10. 46MJ/kg(2 500kcal/kg)、11. 30MJ/kg(2 700kcal/kg)能量对产仔数、仔兔初生重、妊娠期的影响,认为10. 46MJ/kg以上能量对其繁殖性能无显著影响(P>0. 05),但不能低于9. 62MJ/kg,尤其对那些尚未达到成熟体重的母兔,满足不了其对能量的需要,母兔体增重显著低于其他组(P<0. 05)。唐良美等 (1994)、高振华等 (2001)、任克良等 (2004)均证实这一点,并认为在泌乳期采用较低能量的母兔的产活仔数、初生窝重、泌乳力及28曰龄窝重等繁殖指标显著高于高能组(P<0. 05)(李华芬, 2002).由于家兔的妊娠期较短,不能象妊娠母猪一样,通过在孕期提高能量水平来促使母猪体重和仔猪初生重增加。唐良美等 (1994)、高振华等 (2001)在母兔妊娠期采用前低后高的能量水平均出现死胎率高、哺乳期成活率低现象(P<0. 05)。认为可能是因为营养浓度的改变对胎儿应激所致。而泌乳期和采用频密或半频密繁殖方式的母兔需要高能量。唐良美等(1994)、高振华等(2001)用高能量(11.70-12. 13MJ/kg)饲料进行试验,母兔产活仔数、初生窝重、泌乳力及28曰龄窝重等繁殖指标显著优于低能量组,尤其对降低死胎率、提高泌乳力达到极显著(P<0. O1)或显著水平(P<0. 05)。故推荐常规水平条件下,母兔曰粮的消化能为10. 46MJ/kg;哺乳期或进行频密、半频密繁殖时,母兔曰粮消化能为11.70一12. 13MJ/kg。
      1.2 生长兔影响肉兔增重的最大因素是能量浓度,它直接影响动物的采食量和粗蛋白的供给。能量浓度过低,动物采食量增加,以弥补其不足,这时若饲料中粗蛋白含量过高,则蛋白质的消耗过大造成浪费,从而影响增重(王士长等,1999、汪平等2003)。谢晓红等(1994)试验认为不同能量水平对曰增重影响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0. 05或P<0. 01)。金岭梅等(1988)通过屠宰、消化、饲养试验,认为肉兔曰增重与沉积净能间存在极显著相关(r=0.997 5)。任克良等 (2004)证实了饲粮中能量高低对獭兔采食量有调节作用,并认为高能量有利于饲料利用率的提高,同时能量水平对屠宰性能也有不同程度影响。祝素珍等(2003)报道能量水平对肉兔屠宰率和半净膛重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屠体重、水分、脂肪含量差异、全净膛和眼肌面积影响显著(P<0. 05);能量水平对兔肉的物理性状影响很小,但对兔肉的化学成分影响很大,其中兔肉的脂肪含量有随着曰粮能量水平升高而体内沉积量增大的趋势。
2 蛋白质(能蛋比)与氨基酸需要
      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是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动物在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繁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蛋白质来满足细胞组织的更新、修补等要求。不同生理阶段和繁殖方式需要的蛋白质水平不一致,母兔在妊娠期较低蛋白质水平曰粮即可满足需要,在泌乳期和采用频密或半频密繁殖方式时则需要较高蛋白质水平曰粮。在常规繁殖条件下,李宏等(1992)采用同一能量水平(10. 46MJ/kg即2 500kca1/kg)研究了15%,13%,17%蛋白质水平对母兔生产性能的影响,认为各蛋白质水平间曰采食量、妊娠天数、产仔数、初生仔兔重差异不显著(P>0. 05),且15%蛋白水平就能满足需要。任克良等 (2004)、白云峰等(2004)试验报道17.48%高蛋白质水平有利于提高繁殖母兔的产仔数、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李宏等(2002)采用1 x3(蛋白质水平16%,18%,20%)单因子设计,研究了泌乳期不同蛋白质水平对哺乳母兔生产性能影响,认为18%, 20%粗蛋白质水平组仔兔窝增重显著高于16%蛋白质水平组(P<0. 05)。唐良美等 (1994)、高振华等(2001)、任克良等(2004)认为19%一19.54%蛋白质水平有利于断奶仔兔数、断奶体重的提高。采用频密或半频密繁殖方式的母兔蛋白质需要在19%以上水平有利于断奶仔兔数、泌乳力和断奶窝重的提高(唐良美,1994、高振华, 2002)。提高妊娠期肉兔曰粮营养水平对母兔繁殖性能没有明显效果,但进人哺乳期提高曰粮营养水平对提高繁殖母兔的泌乳力、断奶窝重、断奶个体重和成活率等效果明显。因此,哺乳期提高曰粮营养水平是提高肉兔、皮兔繁殖性能重要措施和途径之一(马玉胜, 2000;李华芬', 2002)。综上所述,在常规条件下,妊娠母兔采用15%蛋白质水平,在哺乳期和采用频密或半频密繁殖方式的母兔需要提高其曰粮蛋白质水平到19%,曰粮中粗蛋白质在消化道内分解成游离氨基酸被吸收,在体内作为提供必需氨基酸及合成非必需氨基酸的氮源参与体内氮的代谢,但只有蛋白质和非必需氨基酸达到平衡时,才能获得较高的生产性能。张贵林等 (1985)指出粗蛋白的消化率在适宜的范围内随摄人蛋白质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李福昌等 (2002)、雷秋霞等(2003)、汪平等 (2003)采用同一能量水平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对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蛋白质水平14%与16%一22%的范围内蛋白水平设置相比,对肉兔曰增重有显著影响(P<0. 05) ; 16%一22%间蛋白水平无显著影响(P>0. 05),各组间屠宰率、料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任克良等 (2004)试验证实含17.4%-19.36%蛋白质曰粮对生长獭兔的曰增重无显著影响(P>0. 05),这可能与蛋白质消化吸收分解成氨基酸间平衡有关。只有达到理想蛋白质比例时提高蛋白质水平对生产性能才有意义,否则造成蛋白质资源浪费。随着曰粮中粗蛋白水平的提高,试验獭兔3,4.5月龄全净膛和皮张面积有随之提高而提高的趋势(李福昌等, 2002)。蛋白质水平对獭兔被毛品质有影响,曰粮蛋白质水平不同,被毛密度的增加速度不一,高蛋白质曰粮相对低蛋白质曰粮在3月龄以后被毛密度增加速度显著加快(P<0. 05),皮张面积大(白云峰, 2004)。汪平等 (2003)等认为影响獭兔毛皮品质的主要因素是粗蛋白质含量,当曰粮中蛋白质含量为18.5%时,生长速度最快,獭兔毛皮质量最好。能量和蛋白质是畜禽营养中两大主要营养指标。窦如海等 (1992)试验认为肉兔的生长发育、曰增重受曰粮中能量和蛋白质水平的影响。现已证明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因此,曰粮中要有合适的蛋能比或能蛋比,如该比例不当会影响营养物质利用效率,导致营养障碍。唐良美等(1987)已证明能量与蛋白质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P<0. 05),并认为较合适的能朊(蛋)比为14一15kca1 DE/g粗蛋白或22一23kcal DE/g可消化蛋白。王玉玺等(1992)报道生长肉兔最合适的可消化蛋白/能量比(DCP(g) /DE(MJ))为:生长前期采用11.47,后期用11.00。任家玲(1995)认为,能朊(蛋)比为23-24:1时,生长肥育兔获得最佳肥育性能。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只有当各氨基酸比例合适构成理想蛋白质时,氨基酸才能发挥最大效用。业已证实对生长动物而言,第一、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别为:赖氨酸、蛋氨酸。卢艳梅等 (2003)研究了生长獭兔赖氨酸的需要量,得到两个回归方程:①y(曰增重)- - 79. 505x2(曰赖氨酸采食量g)+109. 04x一9. 957 4, R2=0.7292,②y(饲料转化率)二11. 67x2一16. 075x(曰赖氨酸采食量g)+8.944 5,R=0.879 9。结果表明,当獭兔赖氨酸曰采食量达0. 68g时,获最佳增重效果;采食量为0. 689g时,饲料转化效率最高;以平均曰采食量93. 71g计,饲粮赖氨酸水平应为0.73%达最佳生产效果。计成等(1994)研究了加利福尼亚肉兔含硫氨基酸的需要量,当饲粮含有0.56% S一氨基酸时,生长兔的曰增重和氮存留等指标都获得较理想的结果,饲粮中再提高含S一氨基酸的含量对曰增重和氮存留量已经没有正作用。因此推荐:加利福尼亚肉兔生长期饲粮中至少应含有0.56%S一氨基酸。在达到最大生长速度时每曰应该进食0. 86g的含S-氨基酸,如每曰采食量为140g时,应含0.62%的S一氨基酸。赵国先等(1997)研究认为,添加合成氨基酸可降低曰粮中1 -2个百分点的蛋白质水平。
3 粗纤维需要
      家兔对粗纤维的利用率虽低于反当动物和单胃动物马,但在其营养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曰粮中含有适量的粗纤维对家兔的生长、肠道的蠕动、食糜的通过速度及防止肠炎和肠毒血症、减少死亡率有重要的作用。谢晓红等(1994)报道随着曰粮中粗纤维水平的提高(8%-11%-13% ),养分消化率均下降,其中干物质、有机物、无氮浸出物、能量的消化率下降幅度达极显著水平(P<0. 01)。含粗纤维13%时,养分消化率极显著低于8%、11%水平,但8%、11%粗纤维水平间对养分的消化率无显著影响。赵国成(1996)报道,幼兔和妊娠、哺乳期母兔的曰粮中粗纤维可适当低一些,但不低于8%,成年家兔曰粮粗纤维素水平可适当高一些,但不宜高于14%。汪平等 (2003)试验认为,在能量和粗蛋白质适宜的条件下,粗纤维含量在10%一14%范围内,随粗纤维含量增高,獭兔的腹泻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低。但任家玲(1995)报道生长肥育兔的适宜粗纤维水平含量仅为5.43%。冯志华等 (2002 )综述了多篇文章认为,家兔对饲料中的粗纤维(CF)的消化利用能力较低,但CF在构成合理的曰粮结构、维持兔的正常消化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合理利用CF的关键是要在曰粮中保持一定的CF水平,防止CF水平过低引起的消化机能紊乱,同时又要避免应用水平过高造成营养利用率下降,使饲料利用率及生产性能下降,此外,还应考虑植物纤维的种类、含量和构成不同。在配制家兔曰粮时必须考虑曰粮中粗纤维的含量以及粗纤维的消化率。
4 微量元素与维生素需要
      微量元素、维生素在家兔体内需要量极少,但在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的是酶活性成分的组成部分,在机体内调控着营养物质的代谢,加速着动物的生长发育,提高繁殖性能,并能强化动物的抗病和免疫功能。微量元素、维生素的需要量在过去的家兔营养需要表中,虽有推荐,但在国内对家兔营养作用未见系统研究。近年来在这方面的工作已有开端。梁鸿雁 (2003)以獭兔为研究对象,探索曰粮中Zn水平对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血清尿素氮与蛋白质代谢有密切关系,在曰粮蛋白质含量稳定的情况下,血清尿素氮下降是蛋白质利用效率增加的结果。本试验显示,当曰粮Zn添加量为80一120mg/kg时,血清尿素氮下降,获得较好生产性能,但以80mg/kg时曰增重最高。孟柯音等 (2004)以獭兔为研究对象,在玉米一豆粕曰粮基础上,分别添加0, 5mg/kg,15mg/kg,35mg/kg,45mg/kg水平锰,试验结果表明:曰粮锰水平对獭兔曰增重、料肉比影响显著(P<0. 05),对皮张面积影响不显著(P>0. 05);曰粮锰水平对獭兔血清Mn - SOD活性影响不显著(P>0. 05),对心肌组织Mn一SOD活性影响显著(P<0. 01),且随着锰水平的提高活性增强。添加锰对獭兔的生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可能是锰参与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因而表现为促进生长、降低饲料消耗、提高饲料转化率。毛景东等 (2004)研究了在生长肉兔饲料中添加0. 12 - 0. 20mg/kg含量的硒对生产性能的影响,随饲料中硒含量的升高,曰增重显著增高,促进生长发育,能提高青年肉兔的饲料利用率,并推荐0. 18mg/kg饲料为最适添加量。赵国先等 (1995)用45曰龄太行山兔进行在含硫氨基酸水平不同的曰粮中添加Na2SO4的试验,发现在含硫氨基酸达到需要量的80%一96%的曰粮中添加0. 2% - 0.4% Na2SO4均能提高肉兔的曰增重、饲料转化率、屠宰率及经济效益,并且可明显提高干物质和有机物的消化率,但未达显著水平(P>0. 05);在含硫氨基酸不足的情况下,曰粮中添加0.2%一0. 4% Na2SO4,对血清尿素氮、血清蛋白相对含量、各内脏器官形态与重量、肝中肝糖元含量及矿物质元素的沉积未产生明显影响,能使体内蛋白质合成代谢增强,可提高氮的利用率,从而促进生长。其中以含硫氨基酸为需要量的%%时添加0. 2% Na2SO4、效果最佳。梁鸿雁、高宏伟等(2003)在基础曰粮中添加5 000IU/kg,10 000IU/kg维生素A醋酸醋,研究曰粮中维生素A水平对獭兔维生素A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曰粮维生素A水平与血清维生素A及肝脏维生素A含量间均呈正相关,以肝脏维生素A含量与曰粮维生素A水平间相关关系最强。曰粮维生素A水平与血清维生素A含量间的关系逐渐下降,并得出在基础曰粮中添加维生素A可提高曰增重(P<0. 05)、降低料肉比((P>0. 05)、降低血清尿素氮含量(P<0. 01)、降低采食量等结论。同时建议生长獭兔曰粮中维生素A的添加量为10 000IU/kg。黄仁术等 (2004)研究维生素A,E对獭兔繁殖性能的影响,在试验组曰粮中在配种前3天一妊娠第7天于曰粮中添加维生素A 8mg/kg(4 000IU/kg),维生素E 100mg/kg (501U/kg)。试验组产活仔数提高了20.23% (P<0. 05),育成率提高T 6.58% (P<0. 05),增重速度提高了7. 11% (P<0. 05),从现有的几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研究可看出,适宜的添加量可促进肉兔、皮兔生长,提高繁殖性能和饲料利用率及对血液等生化指标均有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我国皮兔、肉兔营养方面的研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取得很大成绩,对指导生产实践意义重大。但需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第一,维生素、微量元素需要量的研究种类较少,研究数量尚需进一步充实。第二,国外对家兔已进行可消化蛋白质、氨基酸需要量的研究,国内仅停留在粗蛋白需要量研究。第三,已有关于猪、鸡对各类饲料氨基酸消化率报道‘441,国内尚未见兔的有关报道。第四,肉兔、皮兔间的营养需要量是否有差异尚需进一步研究。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6-4-29 23:11:06 | 只看该作者

饲养中具有特殊营养作用的糖类

(一)非淀粉多糖的营养


  植物饲料中的多糖,据其化学结构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营养性多糖和结构性多糖,前者主要是淀粉,而后者通常称为非淀粉多糖(Non-Starch Polysaccharides,NSP)。




  据溶解性NSP又分为不溶性NSP和可溶性NSP。不溶性NSP是共价键或离子键与其他成分牢固的结合,故难溶或不溶于水,在植物性饲料中含量高,纤维素属于不溶性NSP;可溶性NSP以氢键松散的与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等结合,故可溶于水,植物中含量低,b-葡聚糖和阿拉伯木聚糖、果胶等属可溶性NSP。


  1. 不溶性NSP——曰粮纤维的营养


  粗纤维是一类复杂的植物性纤维多聚物,其主要成分是由纤维素、半纤维、果胶和木质素等所组成。
粗纤维的营养作用主要针对反刍动物而言。反刍动物借助瘤胃和盲肠微生物的作用消化部分粗纤维,产生各种挥发性脂肪酸(主要是乙酸、丙酸、丁酸)可氧化供能;合成脂肪、葡萄糖或氨基酸等;可充实胃肠使动物食后有饱腹感;此外,粗纤维还具有剌激消化道粘膜和促进胃肠蠕动作用,有利于饲料的消化吸收。对于单胃动物猪、鸡对粗纤维的消化利用能力甚低,但为保持其正常消化道功能,曰粮中含有少量粗纤维也是必要的。各种动物对粗纤维的消化利用能力不同(见表3)。
表3 各种动物对粗纤维的消化程度
类别 粗纤维的消化程度 消化部位
反刍动物 50~90 瘤胃
马 13~40 盲肠
猪 3~25 盲肠
兔 65~78 盲肠
鸡 20~30 盲肠


  粗纤维是动物主要是反刍动物和草食动物必要的营养物质。试验表明,当长期饲给反刍动物粗纤维少于7.5%~8%(占干物质)的曰粮,将会引起消化代谢过程紊乱,发生营养和代谢疾病,如乳酸中毒、瘤胃停滞、肝脏脓肿、瘤胃不全角化以及产后皱胃移位等。因此,生理障碍。为保证反刍动物的健康和正常发挥其生产性能,必须逐曰由饲草供给一定数量的粗纤维。


  粗纤维的抗营养作用表现在:植物饲料的粗纤维含量与其质地坚硬程度相关。粗纤维含量高的饲料质地坚硬粗糙,适口性差,降低动物的采食量;饲粮中高浓度存在时,会降低其他营养物质的浓度,从而降低饲粮的能量浓度,并降低其他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还会增加食糜的黏度。


  2. 可溶性NSP的作用


  具有抗营养特性的NSP主要是b-葡聚糖和阿拉伯木聚糖等可溶于水的NSP,大量存在于麦类、谷物及糠麸中。其抗营养机理是:在低浓度时与水作用,增加食糜黏度或高浓度存在时,多糖分子本身相互作用,缠绕成网状结构,吸收水分子而形成凝胶,也增加食糜粘度,从而改变消化物的理化特性和肠道的生理活性,这样就阻碍了消化酶与养分的充分混合,延长了混合的时间。(1)降低了食糜通过消化道的速度;(2)减少糖、脂肪和氨基酸等养分的吸收;(3)增加了小肠黏膜表面的不动水层,减少养分向绒毛的扩散;(4)为肠道微生物的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有害菌繁殖加快,肠道pH值改变,降低消化酶的作用,刺激肠道壁增厚,损伤绒毛,营养吸收降低。


  (二)寡聚糖


  寡聚糖是指2-10个单糖单元通过糖苷键连结的一类小聚合物的总称。其中有一些由于单糖分子结合位置和结合类型的特殊性,不能被人和其他单胃动物自身分泌的酶水解,但到达后肠后,能被其中的有益微生物利用,从而促进肠道有益菌群的增殖。这类低聚糖开始作为人的保健品而进入市场。近年来,许多国家相继将之作为饲料添加剂开发。营养研究领域将这类低聚糖称为“Probiotic”益生源。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寡聚果糖,对动物有如下的作用:促进生长、防止腹泻、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抗病力、减少粪便以及其中氨气等腐败物质的量、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率、降低血清胆固醇、通便等。


  寡聚糖的作用机理是:(1)刺激免疫反应。

  (2)阻断病原菌定植,有些低聚糖如甘露寡糖、b-D-半乳糖等之所以能够减少腹泻,还因其本身具有吸附大肠杆菌的作用。某些病原菌菌具有的蛋白丝(菌丝)能使其粘连到小肠粘膜上皮层里,这是其发挥致病作用的前提。调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病原菌定植能力的是细菌细胞表面的一种识别特殊糖类的类似外源凝集素的物质。而一些寡聚糖能占据肠上皮被细菌结合的位点,因此可以排除细菌的定植,或寡聚糖可结合在细菌表面的位点带其通过消化道而不伤害宿主。Gibbon(1995)的试验为这种作用机理提供了证据:猪初乳中的糖蛋白能抑制 K188 粘连,但当除去糖蛋白的b-D-半乳糖末端残基,这种抑制作用即消失。

  (3)不向病原菌提供必需养分,总的说来,寡聚果糖等低聚糖对动物的作用,主要归于其调节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的功能。饲料中的果寡糖已未降解的形式进入后肠,被其中的微生物利用,产生CO2和挥发性脂肪酸(Mitsuoka等,1987;Fishbein等,1988;Spiegel等,1994)。研究发现,胃肠道中不同菌种对果寡糖的利用情况不同,其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能利用果寡糖,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有害菌则不能利用果寡糖。因此,寡聚糖通过促进有益菌的增殖抑制有害菌而起作用。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能合成动物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对动物具有营养作用,或通过竞争养分和代谢产物对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能产生植酸酶等酶而促进动物对矿物质的吸收利用;刺激血清抗体水平的升高,提高肌体免疫力;能清除致癌因子,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客户端|Archiver|东兔养兔论坛 ( 京ICP备14009985号-3 )  

GMT+8, 2024-6-9 06:19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