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兔又叫南疆兔、莎车兔,体形较小,毛色较浅,体长为29—43厘米,尾长6—11厘米,体重1.2—1.6千克。耳朵较大,耳尖不呈黑色,是它与雪兔最明显的区别。体毛短而直,夏季背部为沙褐色,杂以灰黑色的细斑,体侧为沙黄色,颏、喉及腹部为白色。头部和颜面的颜色与背部相同,两颊较为浅淡,眼周色深,呈深沙褐色。颈部下面有沙黄色的横带。尾巴的背面的颜色与背部相同,腹面呈白色。冬季的毛色非常浅,从头部、背部至尾巴的背面均为浅沙棕色。雌兽有3对乳头,2对在胸部,1对在腹部。
{adv}
塔里木兔没有亚种分化,是我国的特产物种,分布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及罗布泊地区的阿克苏、若羌、米兰、阿拉干、尉犁、库尔勒、巴楚、且末、莎车、和田、喀什等地。
塔里木兔是典型的荒漠地带物种,栖息在塔里木盆地海拔900一1200米的河流和罗布泊附近,以及沿河两岸的胡杨和红柳林中、盆地中央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四周的半沙漠草原和塔里木河河水泛滥地区等。一般在早晨和黄昏活动,但随着季节的不同而有一定变化。冬季为了躲避敌害,仅在黎明之前和黄昏之后才出来觅食,大多活动在长有红柳的松软沙丘地带,挖掘芦苇、罗布麻、甘草、骆驼刺等植物的根为食,白天则隐匿于灌丛之下。夏季在白天也经常出来活动,常集中到河边饮水,喜食灌木、半灌木的外皮、幼嫩枝条和绿草等。
夏季是塔里木兔的繁殖期,雄兽和雌兽追逐求偶的活动从2月可以一直延续到7月。雌兽每年繁殖2—3窝,每窝产2一5仔。初生的幼仔全身被毛,睁眼,能活动,哺乳期仅有3一5天,以后便能离开雌兽,独立生活。
塔里木兔的毛皮可以利用,肉能食,从60年代以后数量在一些地区明显下降,尤其是在城镇的周围已经基本绝迹。
海南兔体形较小,耳朵向前折时不能达到鼻端,与雪兔和塔里木兔不同。体长35—39厘米,尾长4—7厘米,体重1.1—1.8千克。头小而圆。毛色比较鲜艳,尤其是在冬季,头顶和背部为棕黑色,腹部大多为乳白色,体侧为棕黄色和棕白色相混杂。眼先和眼眶的周围为白色,颏部为纯白色,颈部下面为棕黄色,前肢棕褐色,后肢的内侧棕黄色,外侧白色。四肢的趾掌均为乌棕色。尾巴的上面为黑色,下面纯白色。上颌门齿齿面纵沟的断面为倒置的“Y”形,里面充满了粘胶状物质。
海南兔也是我国的特产物种,没有亚种分化,分布于海南的南丰、海口、东方、陵水、乐东、儋州、昌江、白沙等地。从前曾将它列为缅甸兔的1个亚种,但后来的研究表明,它们之间有着许多明显的差别,把它们归为同一个种是不恰当的。
海南兔栖息在丘陵平野的灌丛低草坡和滨海地区的旱生性草原中,在地势较为平坦、干爽、草木丛堆间杂的地带较多,而从不到高山地区活动。喜欢在草丛中栖居,不住地穴,也不善于挖掘洞穴。主要在夜晚活动,从天黑时开始到次日凌晨,以午夜前最为活跃,后半夜活动较少,但有时白天也会出来觅食。性情温驯怯弱,御敌能力差,通常以逃跑、跳跃和藏匿等方法躲避敌害。
海南兔的肉可以食用,同时它也是产地的毛皮兽之一,皮鞣制后可作衣帽、手套和皮褥等,但质量并不高。从前年产量可达10000张,大大超过家兔的皮张。但从70年代开始产量明显下降,每年甚至已不足1000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