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羊肉味的年糕,混合着兔肉味道的点心……素产品“取代”肉类成为菜肴,眼下十分流行,但是传统的方法,必须使这些素食用对应动物油进行烹饪才能“带味”。
而记者从南京农业大学食品院了解到,如果破解肉类的特殊“气味密码”,那么不用油,就有对应的“肉类素食”出现。
“素食”产品如何添肉感?
因为素食本身没有肉类的鲜香味,各个地方的厨师不断进行尝试,设计出和肉类口感、质地都很接近的“素食肉类”,比如素的鸡肉、鱼肉、羊肉,甚至是鲍鱼,做出来的菜肴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但是,记者了解到,现在的“素食”基本上能够做到形象上相似,可是口味却不能和对应的肉类相比。
从传统的做法来看,比如要制作一块“羊肉糕”,首先需要用羊油进行油煎,这样才能使糕点带着羊肉味。但是,这些油腻不仅破坏了素食营养成分,而且脂肪依旧会给素食人士带来长胖的“危险”。
所以无论是从口感还是营养角度,现在流行的是,主张保留素食本来的面目,不去改变它的味形,保留天然原味,但又让它们“变”成对应肉类的那种口感。
当然,用更创新的搭配和烹饪方法去烹饪它,可以做到。不过,如果首先从“物理”上让这些糕点变成“肉”,那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兔肉去腥味的“启示”
对于素食品来说,它们需要特殊气味来以假乱真,但是,对于真正的肉制品来说,很大一部分却需要在加工时将特殊气味去除掉,使它们保持新鲜的“纯味”。
专家正是利用这种互补的方法,来掌握每一种肉类所具有的特殊气味。
以兔肉来说,它本身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但兔肉中有特殊腥味物质存在,而且在加工过程中也不易去除,这给兔肉的食用及养兔业发展都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就需要用物理方法来去掉兔肉中的腥味成分。
在实验中,专家发现兔肉中腹部肌肉组织的腥味最重,于是专门针对这一部分来进行提取。
结果,10种鉴定出的化合物中,有3种“气体”是兔肉腥味所独有的,一旦这3种“气体”被抽取,那么兔肉的腥味就会消失。
实际上,这类研究在食品加工上很普遍,统一归于肉类新鲜度的辨识,而每一种动物肉制品除了在烹饪过程中产生独特香味,其本身在不同时期散发的气味种类与浓度也同样不同。
肉类风味小吃也变素
了解了肉类本身所具有的味道,那么这些独特的化合物就比较容易被“人工制造”所取代。然后被“添加”到素食品当中,这样不需要油煎,就能够制作成“肉类素食”。
不仅如此,通过捕捉肉类食品的特殊气味,还能用素食制作地道的“风味小吃”。
专家介绍,让素食里具有肉味,其实是模拟出“香型”。
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液体香精,这类香精特征为香气突出,但基本没有口感。
另一类就是捕捉到气体,然后提取成分,通过合成手段得到肉中某些特有的物质。
虽然这些特有物质的性能与结构与肉中的完全相同,但它们绝对不是来自动物的。所以,相对来说,更加营养一些。
通常来说,大豆蛋白的素食品,其蛋白质含量是谷类的8倍,肉类的2倍,并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钙钾等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长期食用可以减少血管的胆固醇,增强抗病能力,从而增加它的“天然肉味”,又可以把口感同味道一并提高。
(编辑 仲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