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年9月9~11日,首届中国兔文化节在山东省滕州市顺利举办,此次盛会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兔文化的重新认识。为此,本刊特邀请行业内的知名专家对兔文化的底蕴和内涵进行解释。
唐福坤:弘扬中国兔文化,有利于促进兔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牧业通讯杂志社社长唐福坤主要谈了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什么叫兔文化。他认为,一切与兔有关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都属于兔文化。物质产品如活兔、兔产品及其相关的饲料、兽药、器械等生产资料。精神产品如报刊、诗词、书法、绘画、歌舞、艺术表演等。兔文化与现代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在服装、玩具、食品等行业的兔形设计、兔名商标设计上体现很多,如世界著名商标花花公子、韩国畅销书流氓兔、江西烟草集团的字号月兔、动漫创作。
{adv}
二是为什么要弘扬兔文化。唐福坤认为,兔文化有三大特性:第一,包容性大,有利于调动广大兔业界同仁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渗透力强,有利于广大消费者的广泛接受和参与。第三,传承持久,有利于提升兔产品附加值并促进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突出兔文化宣传有以下好处:第一,有利于调动广大兔业界同仁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与的积极性。第二,有利于广大消费者的广泛接受和参与。文化宣传导入,润入细无声。目前,有不少地方对兔产品的好处不认识。甚至有排斥心理,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影响。因此,要普及科学的消费理念,最佳的途径就是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和艺术表现形式,比如诗歌、舞蹈、书法、相声、小品、灯会、展示等文化科普活动,让老百姓能够充分认识并愉快接受。突出兔文化,并利用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最大限度地引导广大消费者关注和参与消费。第三,有利于提升兔产品附加值并保持兔产业的持久发展能力。一个产业如果没有文化内涵和品位,其兴也匆,其亡也速。反之,一个产业如果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做得不但长久,而且其附加值也高。比如茶叶,因为有了茶文化,整个产业不但长盛不衰,而且附加值极高。产业有兴衰,惟有文化永恒,这点非常值得兔业界同仁深思。文化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生命源泉,奠定兔文化基础、树立兔产品消费理念,就能保持兔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为什么要弘扬中国兔文化。他说,中国兔文化中的物质产品富有民族特色,精神产品源远流长,而且中国兔业在世界上由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与兔相关的物质产品富有民族特色包括活兔和观赏兔文化,兔肉、兔毛、兔皮产品及其加工制品文化,为兔养殖和兔产品加工服务的配套产品文化,仿兔及其仿兔产品方面的文化,图书、音像制品和软件文化,饮食文化,服装文化和用品文化 。与兔有关的精神产品源远流长,形式有报刊、音像、软件、诗歌、散文、小说、漫画、书法、绘画、舞蹈、相声、小品、灯会、展示等,在我国流传的3000多年前诗歌总集《诗经》对活兔的自然描述,在我国古代的文学典籍有哲学、社会学、宗教、民俗、体育和军事、武术等方面的兔文化。
庞本:中国兔文化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
河南省开封市兔业工程开发研究所所长庞本认为,“飞禽莫如鸪,走兽莫如兔”。兔肉细嫩,易消化吸收,营养丰富,经国内外专家研究表明,鲜兔肉中蛋白质的含量在21.2%以上,比牛羊猪鸡肉高于2.4%~5.3%以上,各种氨基酸,如赖氨酸的含量均高于其他肉类,兔肉中胆固醇和脂肪的含量则比其他肉类都低。
久负盛名的开封历史名吃——风干兔肉,更是烹饪方法独特,配料方法严谨,至今仍为开封一绝。相传,北宋建都开封后,北方以打猎为生的满人也逐渐南移,定居开封后仍以打猎为生。为了防止冬天无法外出打猎的风雪天气没有吃的,他们便把捕猎的野兔剥皮洗净,挂在枣树上晒干保存,在冬天备用。他们在冬天用温水浸泡回鲜,加之八角、花椒等调料煮熟,围坐在火旁饮酒食用时意外发现,野兔那种烦人的草腥味没有了,且风干兔肉比鲜兔肉更好吃,味香可口。后来人们就先风干后煮熟吃。经过多年的不断增加调料,人们发现风干兔肉具有“细嚼慢咽,回味无穷”的特点。后来传入皇宫,经皇上御厨加入20余味对人体有滋补作用的中草药一同卤制,飘出一股沁人肺脾的香味,御厨就给当时因国事而茶饭不香的仁宗皇帝品尝,仁宗皇帝顿时胃口大开,连称好味道,后经一段食用,使其慢性胃病得以康复,于是即对开封风干兔肉予以赐封,终使独具特色的风干兔肉盛行,成为汴梁一绝,延续至今。
为了弘扬中国兔肉美食文化,推崇民族风味兔肉特色,丰富和挖掘博大精深的兔文化内涵,中国畜牧业协会连续3年在六月六日举办了兔肉节,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及各省市兔业协会也相继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兔肉美食大赛、评奖和兔肉品尝活动。无论何种形式,全国的养兔企业和兔肉加工企业都积极参与踊跃参加,给六月六吃兔肉、三百六十天吃兔肉人长寿的文化活动营造了热烈的气氛。
应承业:书籍中体现的中国兔文化
浙江杭州养兔技术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应承业认为,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进步的阶梯。养兔科技书籍是兔技术文化的一种载体,也是业界从业人员的一种精神食粮。
1.养兔书籍知多少?应承业从已搜集到的情况介绍说,1931—2005年的75年,我国已共出养兔科技书籍425种(本),凡5156万字,平均每本12.1万字;发行达2000余万册,平均每本4.84万册。
2.历年出版发行情况如何?应承业认为,早期养兔书籍少,建国前1931—1949年搜集到的书目共12种,1950—1959年的39种,1960—1979年的仅20种,数据参差不齐,很难说明问题。但改革开放后反映明显。
3.我国首本养兔专著花落谁家?他说,现搜集到的是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齐雅堂编的《养兔法》,是我国最早的养兔专著。是否还有更早的?1936年冯焕文教授著的《盎古拉毛用兔》曾称“直至最近两三年,……始有少数实业志士,向外国购买兔种,以新式饲养方法,提倡养兔事业”。由此看来,1931年齐本《养兔法》很可能就是我国首本养兔专著,只不知齐雅堂其人究若何。
4.兔业界元勋应是谁?应承业说,尽管在秦汉时期我国即已有家兔饲养,《诗经》等一些诗篇、杂文、谚语即已有兔子形象和文字记载,但基本只是片言只语。作为一个养殖项目,作为科学著述出现还是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事。以“书”为据,原江苏南通学院冯焕文教授应是我国兔业初创时期的先导者,现已搜集到的冯著养兔专著就有6本,在兔业的其他方面也做了不少开创性工作。养兔今天已成为我国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好项目,也是不知多少仁人志士努力的结果,这些先行者功不可没。
5.哪一本养兔书的“个头”最大?他认为,论“字”行赏,我国养兔第一巨著当推1999年杨正教授主编,由13位专家学者执笔,并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养兔》,全书共75万字。此外,篇幅大、上30万字的还有《兔疾病学》和《新编科学养兔手册》等17本。
6.养兔书出的最多的作者是谁?他认为,应为河北农业大学山区研究所所长、谷子林研究员。在1992—2005年的14年间共出版养兔科技书籍16本(包括合编的9本),共290万字,其中2002—2005年就有8本(据最新消息2006年已出和待出的尚有5本)。除了谷子林外,已出书在5本以上的还有张宝庆、王维廉、冯焕文、陶岳荣、任克良、杨正、崔鼎等7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