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均发病。一窝兔中,发病率在80-lOO%。仔幼兔发病后会在3月龄左右自然康复不
表现临床症状。一般情况,该病不引起兔直接死亡,但因该病导致生长速度慢,脱
毛后怕冷、抗病力下降,加之外界环境条件较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继发其它疾
病,引起死亡率大幅度上升,特别是在北方的寒冷季节更是如此。
传播途径
该病病原是真菌,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家兔的一种皮肤病,因病原的不同,感
染程度的不同,表现临床症状多有变化。该病病原除感染家兔外,还可以感染人及
其它动物如猪、猫、狗等。一般兔场多为引进种兔时不慎带菌而引发该病。由于
青、成年兔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很难发现病兔,致使引进种兔时防不胜防。当兔
场内有此类病原存在时,非繁殖期一般也不表现病症,只是到繁殖期间,母兔乳腺
发育,皮肤利于真菌繁殖,在母兔乳房周围形成病灶。乳兔在哺乳时与母兔直接接
触,仔兔稚嫩的皮肤更易被感染,几天后表现出临床症状,随后不断扩大感染范
围,病情不断加重,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真菌的传播较为迅速,病兔的痂皮、毛
等脱落后带有大量病原菌,通过机械传播如人工搬动、空气流动等,在兔场内广泛
的传播,在兔场周围也散播大量病原。由于真菌多以孢子的形式传播和存在,一般
情况下一时难以清除干净。由于工作人员与兔接触较多,也难免不被感染。
临床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仔幼兔。哺乳兔7日龄以后,便可发现兔唇边、眼周围皮肤增
厚、发炎、痂皮增生,脱毛后如戴眼镜,兔四肢1个或多个表现以上症状。部分兔躯
干部位被毛长短不一,呈波浪状。一部分兔局部脱毛,皮肤表面有的光滑,有的呈
糠麸样、石膏粉样等,严重者,皮肤皱折,变厚,如象皮样。病兔怕冷,扎堆,不
活跃,食欲无异常。部分兔在耳背或身体其它部位皮肤形成局限性病灶,脱毛,结
痂,去除痂皮后,形成溃疡,硬币大小不等。哺乳母兔常带菌,在乳房周围皮肤上形成
病灶,皮肤局部炎症、结痂脱毛。部分兔开始发病时在皮肤上呈现小红点、较硬,
继而不断扩大,如同局限性的乳房炎,肿块较硬,继而结痂,去除痂皮后,形成溃
疡,用力挤压,可见溃疡面上有多个细小的脓样物挤出。
防治方案
预防:繁殖母兔在怀孕后25天用“兔皮癣康”本品100g治疗量拌料200kg饲喂
20天左右。也可用“皮癣一针灵”用20ml生理盐水稀释,注射。一次量每lkg体重
o.5ml,间隔7天再注射一次。可有效地降低仔兔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