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家兔产业化已逐渐起步。大家都认识到要想发展兔业,
必须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以往的零星、分散、以副业为主的养殖模式很难实现兔业
的健康稳定发展,也难以保证兔业的产业地位,更谈不上提高其竞争力。正是由于认
识到产业化发展的必要,国内许多地区都按照当地的资源及基础条件以及比较优势,
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家兔产业化模式实践与探讨,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形成了各自的特
色。
(一)规模化生产与外贸相结合的模式
该模式在我国的山东省表现得最为明显,其重要特点是以大型的食品加工企业
为龙头,以自养和联合养殖为主要养殖基础,产品销路主要为出口贸易。这种养殖模
式一般来说,总体的养殖和加工规模都比较大,如青岛康大食品有限公司、沂源海达
食品有限公司,他们原本就是从事畜产品加工出口的,具有比较好的畜产品加工的基
础和经验,也有一定的外贸网络,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对出口产品的要求和各个环
节都比较熟悉,因此从一开始这些企业的起点就比较高、规模也比较大,一般年加工
能力都能达到600万~1000万只商品兔。这些企业因为有相应的外贸出口经验,所
以从开始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从养殖、加工到产品销售,每个环节都投入了
相应的资金和力量,有的企业甚至饲料生产也都是尽量自给自足。在这种产业化的
模式实践中,还有很多当地规模化龙头企业也都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产品的出口
占到一定的比例,这种外贸出口间接提高了企业的养殖与加工的规范化水平,促进了
产业链的完整性,而且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发展,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需要从源头
上来提高整个产业化的水平。因此,有些企业开始关注家兔育种,或者至少从发达养
兔国家进口优良品种进行生产,为企业的规范化生产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二)以内销带动为主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在四川省表现得最为突出。由于传统的消费习惯,四川人均兔肉消费
量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四川在兔产品加工与烹调方面有优势和很好的传统,尤其
是兔肉加工的花色品种多,极大地推动了兔肉在当地的消费,从而带动了当地养兔
业,间接推动了产业化的发展。由于四川的气候特点,饲草常年能够供应,而人均粮
食产量并没有太多的优势,这决定了四川兔业的产业化是以加工的发展和带动为重
点,而养殖过程本身相对来说并不过多强调生产速度和饲料报酬。同时,由于四川各
地对兔肉的消费分布也比较广泛,更由于四川本身的地理特点,山区分布面积广,交
通不如平原地带方便,因此养殖规模相对比较灵活,大规模化的养殖并不十分强调和
普遍。但是本地整个产业链很完整,而且由于内销市场比较稳定,兔肉加工品种在不
断推陈出新,因而这种产业化模式下的养殖效率和效益也比较稳定,并且在其带动下
的人均兔肉消费量一直在稳步上升。
(三)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该模式以江苏和浙江两省的兔业发展为代表。我国江浙地区是传统的养兔地
区,但土地资源比较紧张,劳动力价格比较高,与兔业相关的各项费用也比较高,而且
气候条件并不占优势,但是当地的兔业产业化发展开创了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他
们针对本地饲养费用高的现状,充分发挥了高投入、高产出,强调了以经济效益为核
心,以紧紧抓住产业化源头为特色来实现产业化。具体来说,除了在商品生产当中通
过科学饲养,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提高养殖效益以外,该地区重点抓了家兔的育种和良
种扩繁。特别是在毛兔以及獭兔的育种方面,通过举办赛兔会的形式来实现群选群
育,不仅实现了品种的选育紧紧和市场相结合,也相应加快了育种进程,通过商业化
的种兔推广体系,迅速扩展了当地种兔的市场和影响。同时,针对当地气候特点,开
发了因地制宜的兔舍建筑和笼具模式,一切以提高养殖劳动效率为目标,对于当地兔
业的产业化进行了很好的探索。
(四)以地方政府与企业紧密协作的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以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兔业发展为代表。当地政府已经确定推进养
兔产业化进程,决定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企业为龙头、服务为纽带,以农民增
收为出发点,把兔业发展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养殖项目。从2004年起,广
西水产畜牧部门把兔业发展纳入加快发展草食动物规模养殖的规划内,扶持了一批
像蒙山新宇兔业发展公司这样的兔业龙头企业和规模养殖示范基地。蒙山新宇兔业
发展基地从2003年投资建设至今,已拥有原种繁育、二级种兔场生产、商品兔养殖、
兔肉深加工等基础性功能设施,还配套有人力培训、技术咨询、饲料供应、疫病防治、
市场营销等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机构,对带动当地兔业向规模化养殖发展和增加
农民收入,探索出一条新路子,成为了广西兔业发展的一个亮点。通过支持当地龙头
企业,制定具体政策来鼓励农民养兔,并且从一开始就规划了兔业发展的产业化生产
模式,从而使得当地兔业的产业化不仅进程加快,而且少走了弯路,同时规划之初,就
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研周边市场容量,从而减少了决策的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