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尾蚴病又名豆状囊尾蚴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有10
多个省市发生本病。囊尾蚴是寄生在犬、猫小肠内的豆状
带绦虫的幼虫,常寄生于兔的肝脏、肠系膜和腹腔内,对人
无害。
兔在一般感染时,症状常不明显,大量感染时(数目可达
100~200个)有肝炎症状,严重影响肝功能。慢性病例表现
食欲障碍,口渴,最终死亡。囊尾蚴侵人大脑,可破坏中枢和
脑血管,急性发作可引起突然死亡。
剖检病兔,常在肠系膜、网膜、肝脏表面及肌肉中见绿
豆大至黄豆大、灰白色半透明的囊泡,内含白色头节。囊泡
常呈葡萄串状,一般5~15个一串,多者可达数百个。有时
可形成嵌花肝,肝表面和切面有黑红、黄白色条纹状病灶或
穿孔。经久的病例,可转为肝硬变。患兔尸体多半消瘦并
带有不良气味。本病生前诊断比较困难,而尸检发现豆状
囊尾蚴可确诊。
(1)治疗 吡奎酮,每千克体重100毫克口服,每天1
次,连用2天;或用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40毫克,一次口服。
(3) 预防 本病应以预防为主。防止犬、猫粪便污染兔
的饲料和饮水,同时禁用含有豆状囊尾蚴的兔肉尸和内脏喂
犬、猫。兔场内不许养犬和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