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兔沙门氏杆菌病又称兔副伤寒,是由鼠伤寒沙门氏杆菌或肠炎
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1.流行特点
本病长年发生,一般以春、秋季发病较多。发病兔无品种、年龄、
性别差异,发病死亡率高达90%以上,尤其以幼兔和妊娠母兔发病率
和死亡率最高。本病也是幼兔拉稀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患兔的粪便中含大量病菌,是主要传染源,野鼠及苍蝇等昆虫是
本病的传播者。消化道是主要的传染途径。健康兔通过接触被病菌污
染的饲料、饮水、笼具、垫草等途径引起感染。
2.症状
除个别病例因败血症突然死亡外,一般表现为下痢、粪便呈糊状
带泡沫,稍有臭味。病兔体温升高至41℃左右,无食欲、精神差、伏
卧不起,病程3~10天.绝大多数死亡。部分兔有鼻炎症状。母兔从
阴道流出脓样分泌物,怀孕母兔通常发病突然,烦燥不安,减食或废
食,饮水增加,体温高至41℃并发生流产。流产的胎儿多数已发育完
全,有的皮下水肿,也有的胎儿木乃伊化或腐烂。
3.病理变化
急性病例大多数内脏器官充血、出血,腹腔内有大量渗出液或纤
维素性渗出物。腹泻病例可见部分肠粘膜充血、出血、水肿;畅系膜
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呈暗红色;部分兔胆囊外表呈乳白色,较坚硬,
内为干酪样坏死组织;在圆小囊和蚓突处可见到浆膜下有弥漫性灰白
色坏死病灶,其大小由针尖到粟粒不等。
流产母兔的子宫肿大,浆膜和粘膜充血,壁增厚,有化脓性或坏
死性炎症,局部粘膜上覆盖一层淡黄色纤维素性脓液,有些病例子宫
粘膜出血或溃疡。
4.防治
由于本病的传播与野鼠和蝇关系密切,故兔场要大力灭鼠、灭蝇,
及时隔离病兔以控制疫情。一般常用的消毒药物均可杀死沙门氏杆菌,
所以要定期、及时做好卫生消毒工作。
治疗可用5%诺氟沙星肌肉注射,每公斤体重0.5毫升,一日2次,
连续数日,也可用恩诺沙星肌肉注射,每公斤体重0.2毫升(25毫克/
毫升),一天2次,连用数天。同时辅以葡萄糖盐水静脉、皮下或腹腔
注射10—50毫升;口服酵母片、维生素C各1片,一日2次。
在治疗病兔的同时,对全群兔用药,用以上几种抗菌药物拌料喂
兔,5天为一疗程,配合每天全场的消毒,隔3~5天换一种药物,再
服一疗程,结合防蝇、灭鼠,可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