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真菌病:是由须毛癣菌属和石膏样小孢子菌属引起的以皮肤角化、炎性坏死、脱毛、断毛为特征的传染病。许多动物和人都的感染此病。自然感染可通过污染的土壤、饲料、饮水、用具、脱落的被毛、饲养人员等间接传染以及交配、吮乳等直接接触而传染,温暖、潮湿、污秽的环境可促进本病的发生。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季和秋季换毛季节易发,各年龄兔均可发生,以仔兔和幼兔的发病率最高。
二、
临床症状:
1、须毛癣菌病。多发生在脑门和背部,其它皮肤的任何部位也可发生,表现为圆形脱毛,形成边缘整齐的秃毛斑,露出淡红色皮肤,表面粗糙,并有灰色鳞屑。患兔一般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2、小孢子霉菌病。患兔开始多发生在头部,如口周围及耳朵、鼻部、眼周、面部、嘴以及颈部等皮肤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突起,继而感染肢端和腹下。患部被毛折断,脱落形成环形或不规则的脱毛区,表面覆盖灰白色较厚的鳞片,并发生炎性变化,粗为红斑、丘疹、水泡,最后形成结痂,结痂脱落后呈现小的溃疡。患兔剧痒,骚动不安,食欲降低,逐渐消瘦,最终衰竭而死,或激发感染葡萄球菌或链球菌等,使病情更加恶化,最终死亡。泌乳兔患病,其仔兔吃奶后感染,在其口周围、眼周围、鼻子周围形成红褐色结痂,母兔乳头周围有同样结痂。其仔兔基本不能成活。
3、小孢子真菌病与疥癣的区别:小孢子真菌病的结痂与疥癣的结痂有相似之处。前者用治疗疥癣的药物无效,后者用药后痂皮很快脱落。
三、
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注意兔舍内的湿度和通风透光。
2、预防用药:100毫克/公斤灰黄霉素,饲料投喂;治疗加倍。
3、检查兔群,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
小孢子霉菌,立即淘汰,无害化处理。
(2)
须毛癣或疥癣,严重者立即淘汰,无害化处理。
(3)
须毛癣或疥癣,轻微者隔离诊断治疗:先肌注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外涂(涂药前用防腐消毒药液清洗而除去痂皮污物)A:克霉唑药水或软膏B:碘酊、酒精1/1。C:咪康唑软膏涂抹。2次/天,直至痊愈。
(4)
消毒措施:
A:病兔移走后,其笼位及用具先清洗干净,干燥后火焰消毒。B:2%的火碱水环境消毒。C:季胺盐类舍内消毒。
注:家兔饲料中如果缺烟酸(VB12),亦会发生类似症状,注意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