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流行性腹胀病 兔流行性腹胀病,发病兔临床多表现为腹胀,且临床表现 具有传染性,又因其病因至今不清楚,故暂定此名。曾称其为兔粘液性肠病,为避免与粘液性肠炎(有人称兔大肠杆菌病)相区别,故称兔粘液性肠病。俗称肚胀、大肚子病。 流行特点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秋后至次年春天发病率较高。不分品种,毛兔、獭兔、肉兔均可发病。以断奶后至4月龄兔发病为主,特别是2-3月龄兔发病率高,成年兔很少发病,断奶前兔未见发病。还发现在某个地区流行一段时间后,该病自行消失,暂时不再发生。至今仍不清楚其病因。在临床上,曾怀疑饲料霉变,但更换饲料不能阻止发病;因怀疑大肠杆菌病,曾用多种抗生素类药如氧氟沙星等添加在饲料中进行预防,也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在死亡兔的肠内容物中发现有较多球虫卵囊,但在饲料中加抗球虫药物进行预防,仍不能起到防治效果。因此有待加强研究,弄清病因或病原,有助于深入研究其发生、发展及控制规律。 临床症状: 发病初,病兔减食,精神欠佳,腹胀,怕冷,扎堆,渐至不吃料,但仍饮水,粪便起初变化不大,后粪便渐少,病后期以拉黄色、白色胶冻样粘液为主,部分兔死前少量腹泻。摇动兔体,有响水声,腹部触诊,前期较软,后期较硬。发病期间体温不升高,死亡前体温下降至37℃以下。病程3~5天,发病兔绝大部分死亡,极少能康复。发病率50~70%,死亡率90%以上,一些兔场发病死亡率高达100%。病理剖检,尸体脱水、消瘦。肺局部出血。胃臌胀,部分胃粘膜有溃疡,胃内容物稀薄。部分小肠出血、肠壁增厚、扩张。盲肠内充气,内容物较多,部分干硬成块状,如马粪,部分肠壁出血,部分肠壁水肿增厚。结肠至直肠,多数充满胶冻样粘液,解剖之后可以从肠内挤出胶冻样内容物。肝、脾、肾等未见明显变化。 临床诊断:
断奶至4月龄兔发病,少吃料或不吃料,腹部臌胀,摇动兔体,有响水声,粪便渐少,或带有胶冻,死亡前部分兔拉少量稀粪。剖检时见胃膨胀,部分有溃疡,胃内容物稀薄,盲肠内容物变干,成硬块,结肠内有较多的胶冻样粘液,有时肺有出血。依据以上条件可以初步作出临床诊断。 综合防治: 诱因:1.消化道冷应激。2.采食过量。3.饲料发霉。4.突然换料。5.其他疾病引起。6.环境应激 防治措施: 1.控制喂量。控制采食量,在1-3月龄幼兔限制喂食量(自由采食的80%左右)。同时对断奶至4月龄兔饲料中添加“兔胀必克”,用于预防腹胀病,每100g本品拌料400㎏,断奶至4月龄兔连喂5-7天,当兔群发现有腹胀病的兔子时紧急治疗:每100g拌料150㎏,连喂5-7天。 2.搞好卫生。尤其是饲料卫生、饮水卫生和笼具卫生,降低兔舍湿度,是控制本病的主要环节 3.控制饲料质量。保证饲料营养的全面性;控制饲料中霉菌和毒素的影响;饲料原料的选择;控制含有抗营养因子的饲料原料和使用比例;提高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缩短饲料的保存期,控制保存条件。 4.预防其他疾病。尤其是与消化道有关的疾病,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球虫病等。每月定期对断奶至4月龄兔使用“肠舒宝”该品可以预防和治疗兔的各种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急性肠炎等引起的肚胀等症,对消化道系统疾病有特效。 5.加强饲养管理。规范的饲养,程序化的管理,减少应激,尤其是对断奶小兔实行“环境、饲料、管理程序”的过渡,提高动物的自身抗病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6.一旦发生疾病,“兔胀必克”100g拌料100㎏,连喂3-5天。放出患兔在草地上自由活动,可使病情得到有效缓解。采取“半草半料”法,作为辅助方法。 温馨提示:使用上述方案,不仅可以使病兔快速康复,又避免了该病在兔群中相互传染,可以降低兔子发病率,减少用药成本,提高养兔效率。
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尤其是对断乳小兔的“三过渡”。饲料或饮水中长期添加“巨能金维他”,减少消化道负担,有效缓解外界应激因素,幼兔(25-30日龄)每兔皮下注射0.1ml“球安净”能有效和彻底的预防和治疗球虫病、细菌性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各种感染的能力。 2.对断奶和4月龄兔饲料中添加“兔胀必克”连用5-7天,用于预防家兔流行性腹胀病(大肚病)。每100g本品拌料400㎏,同时使用“肠舒宝”100g治疗量拌料200㎏,饮水预防加倍,用于预防和治疗兔消化道系统疾病引起的肚胀,两者同时使用效果更佳。
恒兴兔宝药业 网址:www.hxtbyy.com 联系电话:18939520778 小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