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伪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
病原 伪结核耶尔森士菌。
流行病学 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其次是皮肤创伤、呼吸道和交配。鼠类和带菌兔是自然贮存宿主和传染源。病兔及排泄物可增加感染机会。本病多见于冬春寒冷季节,秋冬次之。营养不良、受精和寄生虫侵袭使家兔抵抗力降低时可促进本病发生。
症状 病兔慢性下痢,食欲减退,精神委顿,极度衰竭。多数有化脓性结膜炎。最为突出的是逐渐消瘦,常到极度消瘦时才死亡。生前触诊腹部,有时可触摸到肿的肠系膜淋巴结合蚓突。少数病例呈急性败血症经过,表现为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很快死亡。
病理变化 慢性死亡的病兔,最常见的病变部位在盲肠的蚓突和回盲肠部的圆小囊上。蚓突肥厚、硬如盲肠状。浆膜下有无数灰白色干酪样小结节,圆小囊也有类似的病变。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白色干酪样坏死灶。肝和脾有大小不一、白色圆形坏死灶,中间有干酪样物,浅表的结节可突出于器官的表面。
诊断 根据肥厚的蚓突,浆膜下灰白色干酪样小结节可作出初步诊断。诊断时应注意与兔结核病和兔球虫病相区别。
防治 本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试用链霉素、磺胺类药物可减少死亡。但重点应放在预防措施上,应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灭鼠,避免饲料、饮水和用具污染。发现可疑病兔应隔离或淘汰,兔舍和用具彻底消毒。预防接种可用灭活菌苗,经腹腔注射有一定效果,屠宰时发现患本病的兔,应立即焚毁,绝对不能食用,以防感染人,同时对环境作彻底消毒。 |